下半年如何把握“稳”与“进”炒股在线配资
编者按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更奋楫。继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后,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锚定全年发展目标任务,加力提升宏观政策效能,持续攻坚破解难题,下更大力气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证监会等多部门召开年中会议,围绕各自领域作出具体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有哪些重点?如何着力抓好“四稳”?对此,中国经济时报邀请知名智库专家深入解读、把脉献策。
核心观点
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关键在于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通过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机统一和相互支撑,形成经济发展、就业稳定、收入增收、消费活跃良性循环的发展方式。
■赵忠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2024年我国就业人员为7.34亿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会议同时提出“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2024年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我国家庭总收入的73%,劳动报酬是居民消费的主要来源。就业是民生与消费的天然连接点,提振消费,一个关键措施是以就业为主要抓手,通过改变发展方式,完善就业制度,畅通就业、收入与消费循环来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劳动报酬、稳定居民收入,从而扩大内需。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了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与内涵,而就业则是经济增长成果直接惠及民生的重要渠道。就业作为社会运行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也对生产力提升、消费升级、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关键在于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通过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机统一和相互支撑,形成经济发展、就业稳定、收入增收、消费活跃良性循环的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目标要从传统的以增速为核心转向更加关注民生与社会公平,注重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规模和就业质量的带动力。通过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稳定制造业对就业的支撑作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以增强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促进新经济与新就业的协调发展,增强新技术、新型生产要素与劳动要素的融合,发挥新产业(300832)培育新职业、带动新就业、创造好岗位的能力。
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两者相互协同,形成合力创造就业。发挥市场的作用,要致力构建公平高效的市场制度体系,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市场机制激发经营主体发展,带动就业增长。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和平台企业等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利用其地位、影响、资源和产业链更好地发挥就业带动作用,把就业带动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形成重视就业的社会环境。夯实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生态,既要利用资金支持、政策优惠和税费减免等帮助减轻其在第二产业的生存压力;也要培育引导他们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更要激发其市场活力,推动他们向绿色、低碳、高科技方向转型升级;还要通过技术共享平台、数据要素市场与服务体系建设等,增强现代科技和数据要素的可及性,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把就业稳定作为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完善就业优先导向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有针对性地出台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的精准有效宏观政策。健全完善就业政策与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科技等政策的协调联动机制。定期评估经济增长、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强化宏观政策就业维度的一致性评估,增强宏观政策就业优先取向一致性,避免就业领域里的“合成谬误”;落实重大项目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
从供给、需求和匹配三个环节
增加劳动者获取收入的机会
居民是消费的主体,劳动报酬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就业是劳动者获取劳动报酬的主要方式。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就业是关键环节,要供需两端和匹配环节同时发力,减少摩擦性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增加劳动者获取收入的机会。
有效增加劳动力市场需求端对劳动要素的需求。除了激发经济主体活力外,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规模大的优势,扩展就业创造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平台就业、互联网就业、物流就业等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发挥灵活就业对就业稳定和就业增长的作用。同时,顺应新业态和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畅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通过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和职业发展组合拳,在扩大灵活就业群体规模的同时,稳步提高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空间。
以教育体系和技能培训体系为抓手,增加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有效供给。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必然需要依靠市场来解决。大学毕业生受教育程度高,是劳动群体中的人力资本高的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肩负重任。因此,大学生培养要从人才培养质量、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几方面考虑,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培养过程上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配,通过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建立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等提高学生技能与市场的匹配度,提升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另外,技术进步加快了人力资本的折旧,劳动要素的进入生产过程的方式日趋分散和虚拟化,有必要健全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终身学习体系,综合考虑技术进步的趋势和影响、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的需求,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对现有劳动技能的替代,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需要什么样新技能等,建构劳动力劳动技能更新升级的体系,使劳动者的技能更新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劳动力市场是关键。一是建立公平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从法律层面加大对性别、年龄等各类就业歧视行为的惩罚力度,政府、国有企业等部门带头禁止任何形式的劳动力市场歧视。以编制制度改革推动同工同酬,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改革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以国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和职业转换。二是促进劳动力市场中介和就业服务健康发展。通过就业服务队伍建设,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等,助力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匹配。
促进就业、收入、消费
和生产的良性循环
就业、收入、消费和生产之间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链条,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时代背景下,就业、收入、社会、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循环链条中,消费是整个链条的重要部分,促进消费良好增长是整个链条有序良性运行的关键,也是社会经济保持增长的动力;就业则是整个循环链条的出发点,稳定的就业保证了持续的现金流和消费需求。
通过就业促进内需,其关键不仅在于就业的创造,还在于工资的增长。第一,发挥市场在工资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劳动力价格市场化,使价格在劳动力要素配置中的信号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劳动力有效配置、劳动生产率提升、经济活跃度提高的目的。与之相对应,工资增长的有效途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中技能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要健全完善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第二,健全劳动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合理提升劳动份额。一是完善以工资集体协商为基础的工资形成机制,充分保障劳动者在工资、
福利等问题上的平等协商。二是重视劳动力中介的作用,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等劳动力市场中介是劳动力价格发现的重要渠道。三要建立全国性的工资调查和发布机制,通过发布行业、区域和岗位工资引导工资的形成。
通过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消费需求。在一个社会中,由于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有限,高收入者的数量有限、边际消费倾向不高,因此,中等收入群体承担较大部分的消费需求,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效应对于扩大内需有着重要意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主要依靠市场力量,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构建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制度体系,在宏观上通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稳定市场主体来促进新增就业,维持就业总量稳定,在微观上通过技能培训等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促进个体劳动者的就业稳定。促进高质量就业,还要建立健全初次、二次和三次分配体系,使劳动者获得公平合理的劳动报酬。其中青年劳动者和农民工群体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要通过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多种方式提升他们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机会。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稳定收入和支出预期。稳定收入和支出预期,降低预防性储蓄,从而促进消费的有效政策就是完善社会保险体系,通过社会安全网的构建,减少诸如失业对收入的冲击和大病对支出的冲击。目前我国的社会安全网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对收入的保障集中表现在横向不平等,最低收入保障水平区域差异大;对支出保障不完善则主要体现在医疗方面,尤其是大病医疗保险的渗透率问题;新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还不完善;就业和收入的稳定性还会受到技术进步的冲击。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人身意外事件的负面影响,通过稳定收入和支出预期提高民生福祉,促进消费需求。
消费提振了,就能激发经济活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就业,劳动者也能挣得更多的收入,从而形成就业、收入、消费和生产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
炒股在线配资
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